Saturday, April 28, 2007

印韓食物


這是印度的特色食物, 係印度公司個秘書買回來的。不知道名字, 但幾好食的。很有蛋黃味, 但從那一個角度都看不出有蛋黃。







另一個印度小食, 甜甜的, 完全看不到是什麼。







有朋友問我在印度的飲食情況。我住的那apartment是由一班韓國人開的, 專門接待來印度工作/旅行的韓國人。故此他們都會供應韓國食物,據我的同事講,這些都是一些很正宗的韓國食物。我每日的早餐和晚餐便會在這裏搞點。因為我長期在這裏食,這裏的人都知道我是中國人,都會弄些比較中國特色的食物。以下就貼點食物的照片,一共八小碟,一湯一白飯:






雞蛋造的卷,切成一片片







豆腐乾,甜的





魷魚片加蔥。不知怎的,在這裏幾乎每日都食到魷魚,真的有點怕高膽固醇。






糖醋雞,很中國式的食物









辣的雜菜絲








有點像苣蒻,但咸的








這個食完都唔知係乜,中間係菜絲








應該係potato finger








以上是八個餸,再加一個湯,今日的湯是很有香港風味的雞湯,加上蔥花。平日的都是很辣的韓國湯,例如辣蟹湯







還有就是白飯。各位可看到那雙筷子?原本他們用的是韓國的那種那幼身的金屬筷子。可能他們見到我平日食飯時用那雙筷子很吃力,所以特意到了附近的一所中國餐館要了一雙筷子給我專用!我真的很感謝他們的細心和關懷!





以我自己來說,我暫時都不欣賞印度的地道食物,味道又濃又難食。幸好這裏供應韓食,雖則比中國食物差很遠,但對於一個身處印度的中國人(仲要留六個月),這些食物已是最美味了!

Thursday, April 26, 2007

不完美條件逼出來的即興趣味

世紀文.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上頁下頁
我思我在.想樂﹕不完美條件逼出來的即興趣味

 蘇聯鋼琴家李斯特在西方成名後,到各地演奏,往往優先選擇用日本山葉鋼琴。李斯特看中山葉鋼琴哪一點?他最喜歡山葉鋼琴沒有強烈的音色個性。李斯特自己是個極有個性、不隨便從俗的音樂家,所以他反而不想彈太有固定個性的琴。

 李斯特不挑琴的態度,還有另一段故事。一九五○年代,蘇聯政府還不放心讓李斯特到西方國家演奏,DG第一次找李斯特合作出片,只能到波蘭華沙錄音。整個華沙找得出的演奏琴屈指可數,用DG錄音師的標準評量,具備聲音完美平衡條件的,一架都沒有!

 然而李斯特毫無怨言,在那架聲音品質不合格的鋼琴上反覆練習,再選了相對﹁安全﹂的彈奏速度,以及﹁安全﹂的華彩部版本,結果呢?李斯特小心應付鋼琴缺點才彈出來的平衡音色,帶覑一種難以言喻的特殊音樂趣味,也讓這個錄音版本流傳半世紀,依然為愛樂者熱中聆賞。

  另一位講究演奏時的變化,不喜歡將音樂事先琢磨確定的,是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顧爾德錄音演奏前不太練習,只在腦子裏想像音樂,而且他從小就沒有在樂譜上 標記指法的習慣。看到許納貝爾編的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樂譜,大受歡迎,他還覺得莫名其妙,幹嘛那麼多人需要別人給指法?

 對顧爾德而言,用哪根手指彈哪個音,只有真正彈奏時,從音樂的需求裏才會直覺地發現,演奏瞬間追求不同音樂的感覺,就會自然有不同的指法。

 李斯特和顧爾德,都珍惜音樂演奏中會遇到的不確定因素,正是這些逼他們即興應付的不完美條件,才讓音樂有趣。

 古典音樂當然不像爵士,有可以讓樂手離開樂譜,當場即興邊演奏邊創作的空間。然而古典音樂有古典音樂自己的即興樂趣。

 古典音樂裏普遍的即興趣味,來自於演奏當下,不完美因素的影響。正因為再怎麼好的演奏環境,都不可能樣樣完美,於是以追求完美為目標的演奏者,就必須具備臨機調適處理不完美的能力,不同的缺陷考驗,創造了不同的追求完美,趨近完美的軌舻,就讓演奏有了不同。

 去音樂廳裏,等待音樂家出場,有一種難以取代的期待樂趣,等覑聽音樂家會因應這一次演奏的條件,而做出什麼不一樣的音樂來。

 這種期待的興奮與樂趣,不存在透過CD唱片聆聽的經驗。即使是現場演奏錄音,只要聽過一次,我們就都知道裏面有什麼沒有什麼,音樂的即興可能消失了。

  也就消失了我們與音樂家之間的一種親切感。感覺到再了不起、再偉大的音樂家,還是必須跟我們一樣面對這個世界不完美、不會完美的現實。不管何時何地,不完 美不確定性的威脅,是我們生命中無奈且無情的一部分,生命的意義之一,也就正在於不停畄擊自我能力與智慧,去和那永恆的不完美、不確定勇敢周旋。

  在那份即興的趣味或迫窘裏,再了不起再偉大的音樂家,在生命意義的領域中,和我們平起平坐。而藉由即興翻轉不完美為趨向完美的神妙軌舻,又是音樂給予我們 的親切安慰與啟示,彷彿說覑:﹁碰到不平衡的琴鍵,我可以這樣將不平衡化成熱情力量,即你又何必那麼在意你生活裏永遠也處理不好的人際或情緒狀呢?﹂

 於是,我們坐在音樂廳裏,安心安靜了。

 [文.楊照 台灣作家.《新新聞》社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裏引用這一文章, 是給我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個警醒。

現實世界呢, 總有很多限制 - 時間, 青春, 出生, 背景甚至能力。有人會因為這些現實的限制而裹足不前。這些人都不是什麼隱蔽青年, 他們可以是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 或者是很有天份能力的年青才俊, 所以, 即使他們放棄了理想, 因為現實問題而沒有做想做的事, 人家不會鼓勵你, 亦唔會迫你, 只會說, 不要太貪心了, 你已經得到了很多, 還想得到全世界麼?你要一步一步來, 太急是沒有幫助的。這遍文章的啓發是, yes, 現實的問題確是問題, 但這亦是你要成功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亦是成功要努力的過程。如果你有決心能力去演奏一次小提琴, 你會沒能力去解決機票錢?

不要再拿藉口了, 要麼不再怨天尤人, 要麼現在就行動。 因為, 人們看到的, 只有你的行動, 不是你的想法。

Imagine



Imagine John Lennon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每去到一個國家, 都能更感受到約翰列儂當日所寫的這一首Imagine所想表達的心情。

每一日有多少的死, 是由於國家的不同, 種族的衝突, 宗教教義的分歧所造成?寰顧世界, 戰爭完來從未停過:
三十年戰爭 - 1618年至1648年, 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

十字軍東征
(英語:Crusades,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科索沃的種族清洗, 印尼排華, 印巴克什米爾爭議等一連串的衝突, 都關係到宗教、種族和利益的爭奪。要世界再無戰爭, 與其要沒有國家, 沒有宗教, 沒有民族, 不如加強各國, 民族和宗教的溝通。生在香港, 通訊發達, 傳統上中國人沒有很強的宗教觀念, 排他性不及其他國家/文化強, 而且經濟上香港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香港人一般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其他地方會有這樣的戰爭發生。

所以, 當你去到外國旅行時, 除了shopping看名勝外, 請多點注意下, 別人的差異。

Sunday, April 22, 2007

印度瑜珈

今日第一次學瑜珈。
地點是印度孟買的The Yoga Institute。這個距離Powai 30mins車程的地方, 比Powai熱鬧, 但卻是很破舊, 亦很污穢,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印度吧。

學瑜珈的那地方, 是一座三層高的房子, 外表很舊, 看上去已經有很久的歷史。在轉角處找到一個牌, 說這個房子好像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當的士到達時, 我心裏當場打突, 想一想我應否不下車真接回去。但我心想, 既然來了, 怎樣也應進去看看, 於是就本著大無畏精神入去。

進入去以後, 感覺又好了很多。雖然都是一座很舊的建築物, 但內裏的擺設使我覺得這裏都是一個普通的學校。週未課原本是10.30 至12.00, 但卻因為的士司機不懂得那裏的路, 使我遲了差不多20分鐘才到達。我參加的是英文課, 到達的時候已經有三個人在裏面了。其中一個英國女仔, 一個說英文但聽不出是那裏的人, 還有一個應是南亞人士。遠遠望到那英國女孩旁邊有一本Lonely Planet, 我想她應該跟我一樣, 是看了Lonely Planet介紹才懂得走過來的。

我想應該是因為有新人的關係吧, 導師教的都是一個很基本如伸展的動作。有趣的是, 那些動作有很多我自己在家時都會做! 因為都是很簡單的動作, 做完後沒有什麼覺得累的。

下星期再到那兒會拍些照給大家看。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摒開野火——龍應台與聖嚴法師對談(二之二)

摒開野火
——龍應台與聖嚴法師對談(二之二)


按圖片放大
圖.楊智恆
 記錄/整理.胡麗桂

 龍:龍應台 師:聖嚴法師

 現實與內心

 龍:您難道不覺得如果對現實世界過於關注,其實是會阻擋你探索比較深層的問題,不是嗎?

 師: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你自己希望在哪一方面貢獻?是向內心的深層探索,還是發揮專長來幫助社會?

 龍:幫助社會很重要嗎?

  師:是很重要,這是另一種建設,譬如幫助社會的安定和諧。現在你的文章發表之後,讀者有兩種反應,正面、反面的都有。這對社會也有幫助,就是你提出正面的 批判,對正義的釐清,對事情的觀察。但是不是讀者看了你的文章,就一定照覑你的建議去做?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會被採納。

 龍:我倒不是關心這個,而是說,當你去思索生命的根本問題,寫作這件事就變得無關緊要,根本沒有意義。您難道不鼓勵我乾脆不要寫作,而去思索生命更大的問題?

 師:寫作是有用的,我還是這麼講。你點了一把火,帶動很多人的反應、討論,形成一種影響。寫作是你的特長之一,但是宗教的探索,那是另一種態度。不能以寫作的態度來探索宗教的深層內涵,這兩種態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是佛教的宗教師,也是佛教學者。當我研究經典文獻之時,我是抱覑做學問的態度,進行文獻的研究考證;可是信仰不同,信仰是我的生命。像我手上經 常拿覑一串念珠,我時時刻刻都在念佛——念阿彌陀佛。可是如果從學術考證來講,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根本沒有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尊佛。又譬如觀世音菩薩,並非 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佛經記載從釋迦牟尼佛口中講出的;再繼續考證下去,觀世音菩薩並非一開始即有,而是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才有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出現。但 是從此以後,經典記載的觀世音菩薩事蹟愈來愈多,而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非常豐富,那就漸漸形成了觀世音菩薩信仰。

  如果從學術的角度探究,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是不成立的,而阿彌陀佛的信仰也有問題。但我還是經常念佛,經常念觀世音菩薩,甚至我說,法鼓山就是觀世音菩薩道 場。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信仰的功能,不僅對我自己非常有用,也幫助了許多人。許多人在失意、絕望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藉由信仰的力量通過難關。這 樣的例子非常多。

 寂寞

 龍:法師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經驗?對您而言,什麼叫做寂寞?

 師:寂寞有不同的層次,如思想上的寂寞、情感上的寂寞,和修行的寂寞。

  思想的寂寞,就是思想、觀念上的知音難逢。情感的寂寞,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侶,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或者沒有情感的伴侶;自己一人孤單生活。另一種是修行的 寂寞。譬如閉關修行,需要一個孤立寂寞的空間,不受外在環境干擾,才能好好往內心去探索、體驗。像這樣的修行,別人看起來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卻覺得很充 實、踏實,非常安定,而煩惱少。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這對修行人是必要的過程。現在台灣、西藏,以及南傳的泰國、緬甸,都不乏有閉關的出家人或者在森林中修行的法師,他們看起來很寂寞,但是他們的精神非常充實、愉快。

 龍:您提到閉關修行,其實並不寂寞,反而很充實。但是如果沒有信仰,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師:沒有信仰的人生,就沒有落實感、沒有踏實感,也沒有未來感。那樣的人生是很空虛的。

  空虛與寂寞,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將來的希望,沒有生命的踏實感,沒有人生的覑力點,所以空虛、寂寞。有了信仰以後,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與諸佛 菩薩常在一起。比如我閉關的那六年,人家看我是獨自一人,但是對我來講,我是跟過去、現在的無量無數諸佛在一起。可能有人會說,當我閱讀之時,我也與書中 人物在一起。假設書裏人物是孔孟,那是不是等於每天與孔孟對話?而孔子孟子經常保護我,跟我在一起嗎?一般不會有這種感受。但是信仰則讓我覺得,諸佛菩薩 是恆常跟我在一起的,不管何時何處,我都覺得很安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龍:有沒有什麼時刻,您會對自己有所懷疑?譬如對自己的作為、處境,或者生存的狀態產生懷疑?

 師:懷疑的原因,是對自己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以及自己的未來沒有確定感。實際上就是沒有信心,對過去的價值沒有信心,對未來的自信也不足。

 已經過去的事,不需要後悔。後悔就代表否定自己從前的作為、過往的價值,覺得不正確,那表示自己很愚癡。如果是這樣子,那麼對於現在熱切投入、非常堅定的事,可能幾年之後也會後悔。這樣經常在反覆懷疑之中,對自己好不好呢?

 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懺悔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自己從此不再復犯。要知道當時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不需要後悔,否則往前的路也跨不出去了。

 人對自己存疑,這是正常的,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不往前走,那就永遠沒有出路。我還是鼓勵你繼續寫作,但是信仰的部分要加強。

 永恆的關懷

  龍:我自己有許多疑問都與信仰相關,也就是關於生死這門大課。我自己感覺到,如果這問題再繼續追索下去,就會顯得我在觀察社會寫就文章這件事是非常不重要 的,這種感受對我來講非常激烈。雖然不知道這麼往下走會走到哪裏,但我覺得我會停止寫作,至少這一類的文體會放棄。當你覺得生死課題才是真的課題,眼前所 見國家發展、社會現象都顯得無關緊要,而我是一個作者,如果我覺得這個議題無關緊要,我是不可能去寫的。把柴火拿掉,火是點不成的。我現在很接近這種狀 態。不過既然要探索,就一定要繼續深入,我不可能為了保留寫作而停止探索。

 師:如果是這樣子,你會成為一個大修行人!而你的才華,可以有另一面向的發揮,不是寫作現實層面的關懷,而是永恆的關懷。

 龍:對!這是大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你開始去探索永恆的關懷,那麼眼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師:現實是你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探索永恆的關懷的時候,現實的關懷就必須放棄。你必須選擇。像我是個和尚,我只做和尚的本分工作,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的角色,但對我來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龍:您現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您個人面對這個大宇宙的修行功課已經做完了,對不對?

 師:你這話是正確的。我們講修行菩薩道,一定是從體驗生命的本質開始,生命才能夠踏實。如果生命不踏實,而要去做社會關懷、社會工作,那是有問題的。

  而我對生命的體驗,是跟修行的信心連在一起的,然後推及至各種社會關懷的工作。這與一般公益團體的做法不同,我們提供的是永恆的關懷。一般的社會服務、社 會運動,多半給予現實上的關懷,而我們重視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比如說臨終關懷,我們會給予佛法,告訴臨終者和家屬永恆的生命是存在的。家 屬在接受這種觀念的時候,對往生者有懷念,但沒有恐懼,也不會有失落感。

  龍:可是這還是屬於您為社會付出,為社會關懷的層面。以一般人來說,除了現實的社會層面,還有一種自己對於永恆的探索。譬如我的社會層面是寫文章、教書, 或者辦基金會,對您而言,弘法、教育與臨終關懷這些事,也還是屬於社會關懷的工作。我要問的是,您個人對於永恆探索的這一部分,您所有的疑問都已經找到答 案了嗎?

 師:對我來講,我不會有疑問,我對自己不會懷疑。為什麼?我只要 一點通,全部都通。這種經驗和感受是愈來愈深的。還有,我的信心,也與服務人群有關。當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人接觸到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 自在、少一點煩惱,那就是最好的成果。這個時候,我對自己的信心愈來愈強,愈來愈深。

 龍: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的,不是很多疑問一個一個解決;而是一點通,全部通!突破一個點之後,就是一片平地了?

 師:通了以後,還會有成長。通的意思,一種是佛法觀念的通徹,一種是修行經驗的通達。觀念的通,是我對基本佛法的認知;修行的通,則屬於內心的經驗,內心的經驗一旦通透以後,就不會消失,而是繼續地成長。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讓其他的人也得到利益,於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人互動的時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長中,就是所謂「教學相長」。現在我辦教育,帶覑我們的團體,我自己也在成長。如果我關起門來打坐、看書,不一定有這樣的成長。

 通與歸屬

 龍:您這個「通」的境界,讓您覺得在宇宙之中有種很安定、很清澈的歸屬感,是這樣嗎?但是我想請教,這個清澈,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鄉下老農,他可能沒有很多疑問,生活中一樣感到安定的歸屬,其間的差別在哪裏?

  師:我是沒有歸屬的歸屬。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以修行來講,初入門者是要需要有歸屬感的,要有實踐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長短期的念佛、打坐課 程,從念佛、打坐的練習之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則讓我們練習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沒什麼好追求 的,到最後,內心無有恐懼,沒有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風港,這才是最好的歸屬。

 沒有歸屬的歸屬,並不是在虛無縹緲之中尋找一處歸屬,而是現實生活之中,任何一時一處,都是我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我的歸屬。

  我還是要強調,信仰必須從實踐開始;實踐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身心反應,但不必在意,也不要執著。有了一定的修行體驗之後,身心反應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我來 講,現在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當成是妄想、幻覺。追求身心的反應,反而是一種累贅。但這是龍小姐您現在沒辦法了解的事。信仰需要實踐,實踐就會有體 驗,當你自己感覺到了,你不得不信。

 龍:您是要告訴我,像我這樣的人,一開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邏輯都放開,去接受信仰,有了體驗之後再說,您是這意思嗎?

 師:還是要試探,不要一下子把左手放開,右手也接不上來。試試看吧!不要弄得兩邊都落空。

 龍:現在許多知識分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覺得我特別不開竅,沒有智慧。

 師:知識分子很難開竅!

 龍:因為知識分子的「我見」特別深、特別固執,是不是?

 師:對知識分子來講,「我見」就是理性主義。中國的讀書人學佛的很少,特別是文史哲領域的學者;他們也許佛學懂得很多,但不會來學佛。

 龍:這是知識分子的理性主義特別強。而西方的知識界呢,他們的態度是不是也一樣?

  師:對於信仰,東西方知識分子的態度很不相同。中國的知識分子主要受儒家影響,對佛教保持距離。西方的知識分子多數都有宗教信仰。還有,現在中國的知識分 子之中,學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學佛,因為他們重視實證,理論上可能還不通透,但是方法對他有用,那他就相信了。比如說現任台大李嗣涔校長,他是科技人,但他 對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入的體驗。

 龍:是嗎?反而是學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進入佛教!但是請師父不要「放棄」我,我對宗教的心是開放的。師父建議我怎麼開始探索宗教呢?

 師:建議你先看幾本佛書,有機會也要開始實踐了。

 .二之二.完.
2007年4月18日 明報 - 副刊 - 世紀

零時十分

To E:

今晚與你談了很久

到最後

你說和我談完後很開心, 釋懷了許多

其實

我沒有說太多


問題, 每天都發生, 都在每人身上發生

如果是外在的事, 很多人都會幫到你

但如果是自己內在的事呢?

能幫你的, 其實就只有你自己


在和我的交談中, 你

重拾過去的記憶

面到你的喜怒哀樂

重整零亂的思緒

冷靜思考外在和內在的各種因素

就這樣, 你找到了出路

幫你的, 其實就是你自己


問題, 每人都有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會幫你的, 其實就是你自己


祈禱、交托、盼望、相信、到終極永恆


希望我亦能幫助自己, 走出死胡同

Tuesday, April 17, 2007

生死大問 ——龍應台與聖嚴法師對談(一之二)

生死大問
——龍應台與聖嚴法師對談

按圖片放大
圖.楊智恆
 「聖嚴法師,我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您嗎?」

  3月11日下午,作家龍應台女士上法鼓山拜會聖嚴師父。這是她第二次專程探望師父。原來只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就是看看師父是否安好;可是來訪之前,與她聯繫的法師在電話裏探問:「有沒有特別的問題要請教師父?」

  「沒有,就是單純的拜會。」龍應台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有沒有問題」的這一問題真的構成問題,在她心底多次迴盪湧現,於是她開始慎重思索向師父請益的這件事。

  春雨經日,周日才稍放歇,但山區濃霧未開,氣候仍然不定。午後的會客室裏,龍應台見師父一派精神爽朗,法體康健,當下覺得欣喜。原來她想這樣的探望就好,可是她繼而發問了,問什麼問題都可向師父請教嗎?師父頷首。

  「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關於生死。」

 龍:龍應台

 師:聖嚴師父

 龍:在我來之前,果本法師在電話裏問我:有沒有特別的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說沒有,就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我開始去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問題請教聖嚴法師,那麼,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關於生死。

  自從父親三年前過世之後,我才開始比較嚴肅去思考生死。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很晚被啟發的人,但我覺得,一旦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大概就離宗教比較近了。可是三年之後,我要跟師父報告的是,在這個題目上,我還是沒什麼進展,可是這問題從未被遺忘。

 體驗.靈

 師:你是沒有探索,或者說你探索的方式是思想、思維,那是你的慣性使然。你並沒有真正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想要體驗屬於生命深層的部分;僅僅依憑思想、理路的方式去思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啟發,那是很難的。

 通常的人,在面臨親人過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難關而好不容易走過來的情之下,會產生一種反省;那是向內心的反省,而不是從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說,信仰這件事,不是研究、推敲可以達成目標的。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的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繼續往前走,就可以漸漸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但是,一般人講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於是否有一個永恆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關心之列。永恆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 歷史嗎?這只說對一半。人類的文化、歷史會隨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眦滅的一天,到時候誰也不知道孔夫子是誰,釋迦牟尼佛究竟何人!地球會眦滅,人類的文 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說生命是永恆的?因為除了文化歷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為「靈」的生命。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為眾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是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恆的,不僅僅存在於 一生一世,也不受限於歷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佛教把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叫做「解脫者」,但是解脫者最後到哪裏去呢?不一定是在我們這個 世界重複地出現,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與空間所無法限制的,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時空出現,叫做「功德身」,也叫做「智慧身」。這是佛教對於永恆的生命的 信仰。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又到哪裏去了呢?而人的價值又到哪裏去了?因為地球、宇宙終有眦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消失?若從信仰的角 度來看,是有一個永恆的精神生命存在的。

 比如說,人往生以後到哪裏去了? 佛教徒說去極樂世界。但究竟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呢?沒去過的人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有,在極樂世界裏接引化眾的阿彌陀佛,將來也有圓寂 的一日,而阿彌陀佛圓寂以後,極樂世界還有誰來度眾、化眾嗎?有,有觀世音菩薩在那裏繼續度化眾生。只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會涅槃,到時候自然有另一尊佛出 現。是這樣的。

 相對於極樂世界的清淨、安定,我們所處的人世,則是非常危 脆、非常的短暫,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並非不好,反而有利於修行。在這個世界,我們一邊即苦即樂,也可以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修福 修慧的機會,因為大家都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他人的幫助。所以在極樂世界修福修慧的機會比較少一點。此外,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距離成佛之路比較遠一點、 比較長一些。不過既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成佛的時間早晚,也就不那麼在乎了。

 但是在沒有往生以前,我們總希望能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長智慧,以便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位高一些,離成佛近一點。

 龍: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師: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信仰這件事,確是有矛盾的。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信仰便是矛盾的。

  信仰是屬於個人的體驗。譬如有了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如此,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回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 的。如果一定得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 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態度.需要

 龍: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師: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比如達賴喇嘛曾經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證明「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的。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麼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為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的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但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另一方面,為了獲得佛法的 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三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於迷信呢?這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 已;但是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可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子,為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是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許多的人都來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是因人而異,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的。

 龍:您的意思是說,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先有信仰,才有下一步。是這樣嗎?

 師:比如你的父親三年前往生,你相信你的父親從此消失不見嗎?還是你相信你父親的生命仍然存在?

 龍:我就是不知道我應該相信什麼。

 師:通常的人在情感上,希望它是存在的。

 龍:對,但是我們受理性教育的人,又會打一個問號!

  師:你打了問號,信仰就不存在。有的人根本不在乎人死之後的精神存有問題,既然已經往生,也就什麼都不留了。這是唯物論者的觀點,只有物質消滅,沒有精神 延續的問題。可是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生死不是那麼決斷的事。暫且不論佛教觀點,傳統的中國文化也相信生命是延續的。譬如孔夫子講:「未知生,焉知死!」 對討論死亡這件事雖然存疑,但也不否認。又說:「祭神如神在!」肯定祭祖追思是有其需要的。這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的一種正面的安定力量,對社會倫理價值的維 繫,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也相信「天」的存在。天,其實是一個虛無的思想,並非有一個具體的天存在。中國人崇拜天,信仰天,相信活覑之時,人上有天;人死之後,則墮入陰間、黃泉。這還是相信人死之後有一個去處,生命還是存在的。

 從佛教的觀點,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續,不因一期生命的結束而中止。佛教是如此看待生死,對信仰者也是一種安慰。

  龍:您剛剛說我這三年的探索不夠,確實如此,而且我發現,我只是一點點的探索,都已經看到一個矛盾,也許是因我的智慧太少。譬如當我認真去讀、去思考生死 大問之後,哪怕只是淺淺的觸碰,我馬上會覺得自己在現實世界的一切作為,譬如寫作,立刻顯得空虛無用。那價值是立見分明的。如果我在這個探索上再認真一 點,我會馬上停止寫作這件事,這樣的情緒已經很強了。

 師:聽起來你像是一個極端主義者。如果講比較、批判之心,其實我對政治、現實社會,內心也會有批判的聲音,可是身為宗教師,我的工作是以佛法關懷大眾、教育社會、安定人心,縱使對現實社會憂心、感慨,但仍不影響我的本分工作。

 .二之一.

 [記錄/整理.胡麗桂]

2007年4月17日 明報 - 副刊 -
世紀

海鮮大餐




昨晚同事I帶了我和其他幾個香港過來的同事,去了一間local人大為稱讚而旅行團不會到的印度海鮮餐廳(Mahesh Lunch Home, 地址為Juhu Tara Road, Santacruz(W), Mumbai -- 400 049, 電話+91 6695 5554,在J.W.Marriott隔壁)食飯。

星期日的晚上,本來人和車都不應那麼多。但我們從apartment出來,一路上都是塞車,本來只是30分鐘左右的車程變成1小時。一問之下,原來今日星期一是學校假期,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可以夜點出來食飯。正如我一向所講的公共系統問題,印度的馬路都是長期擠塞的。雖然城市之間都有高速公路連結,但在城市內,尤其是遠離市中心的地區,馬路都是又小又窄且凹凸不平,人多車多,車子跟本不能走得遠。如果遲些進入了6月至8月的雨季,相信問題會更嚴重。

說回昨晚的海鮮大餐,我但點了兩隻巨型大蟹,它的身應比一個成年男人的兩隻手掌加起來更大,如果將它的兩隻蟹爪拉開,大概有一個成年中小身材女子的整隻手長!巨型大蟹用Butter and garlic煮,十分有銅鑼灣橋底炒蟹的風味,卻又不會太辣,yummi yummi!然後又點了蝦,倉魚,墨魚,全部都很有特色!真的是來印度必然一試的地方!很可惜一時沒有帶相機,惟有等下次再去光顧時才拍照。

聽同事講,印度人基本上只是食倉魚這一種魚的。故此有一次有一個日本人去了魚市場,買了一條三呎長的吞拿魚,都只是600Rupees(約一百多港元),而在日本買那種大細可能要600美金!當然在印度沒人會懂得弄吞拿魚,買了以後就要自己整了。上文所講的日本人就是因為自己本身懂得弄,又剛巧在他家裏有工具去整刺身,他才會買的。所以如果有人喜好魚而又懂得整的話,可以來印度,你會很開心的。

今天工作開始忙起來。始終我是比較喜歡忙的,不然的話你在企業便沒有價值了。當然,要忙得有value,白忙是最沒意義的。

Mahesh website: http://www.maheshlunchhome.com/

Sunday, April 15, 2007

南部參觀


來了孟買幾天,昨日第一次離開Powai到孟買南部市中心去參觀。

原本秘書小姐說週末她會安排車子,帶我去購物和參觀,並會SMS我詳細的情況。星期六早上一直等著她的SMS,到十時都未見有任何消息,於是便自行拿著地圖乘火車到南部。誰不知正當我在到火車站的途中,那司機說車子已經準備好,並在酒店lobby等著。那時已經是10:30am,我又不太想折返回apartment,唯有告訴他我今天自己去南部,不用車子了。

乘火車到印度是一個新奇的體驗。正如Lonely Planet所講,孟買的市內火車系統尚算有效率,平均5-10分鐘便有一班車,二等車廂車資一般在5-10 rupees (12港元),但內裏卻是非常擠迫,感覺有點像每天由中國大陸運豬隻來港的火車!一等車廂的情況比較好一點,但車資差不多是二等車的十部,而且在很多時候都要站立。車內沒有冷氣(車外溫度30多度),只有頭頂的幾把風扇。或者沒冷氣的問題,所以火車上都是沒有門的!即是說,在高速行車途中,你完全可以跳車。因為沒門的關係,火車高速行走時,整輛火車其實並非想像中的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火車中有幾節是女性專用車廂,通常都比二等車廂鬆動得多。

Powai坐火車到達孟買的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 (CST), 舊稱Victorial Terminus (VT)。這是一座英國式的建築物,如果單從外表看,你會以為自己身處倫敦。近年印度好像想去英國化,首先是從Bombay改成Mumbai,然後是VT改成CST,相比於香港人回歸後仍然擁抱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園(Victorial Harbour / Park),印度人似乎更愛自己的民族。

來到南部才真正感覺到孟買是一個經濟中心。這兒有多很多的店舖,行走中的車子。路上有行人路,有紅綠燈,有警察。但不要將這裏跟香港上海紐約倫敦相跟並論,因為實在差太遠了。你不會找到LV, Gucci等名牌,就連McDonald, KFC等外國品牌也只是偶然看到一兩間。大部份的商店都是本地人開的小店,其餘的就只有Tata Group的看到最多。路上車子很多,但有一半都是黑身黃頂的孟買的士。車上的計程表已經是多年前的產品,近年孟買經濟起飛,車資一路向上,而的士的計程表卻是機械式運作,不能改車資,結果是的士司機會拿著一個對換表去收取車資,大約是十五部左右吧。但對外國人更多的是計價收費──即在上車前談好價錢才上車,但不知被他超收多少車資了。

孟買的街頭除了以前英國人留下的建築以外,其他的都好像比較破舊,而且一路上很多地區都存在著貧民區,這又跟孟買的經濟發展不太相稱。

找到了一間Lonely Planet聲稱是全南孟買最好的印度菜餐廳。點了一個羊肉咖哩,一個Nan bread,一個Stream rice,一個類似咖哩角(但裏面是雞肉)的東西,一杯Lessi(類似奶昔的飲品),一支礦泉水──全部加起來都只是60多港元。味道唔錯,感覺很像在重慶大廈的食到的東西。

來了印度幾日,總體來說問題都不大。我來了幾日都沒有水土不服;天氣是熱了一點,現在午間太約是30多度,但因為濕度低,所以比香港還舒服點。距最熱的時候還有一個月左右,到時先知道能不能接受。

今天剛剛找到一間幾好的瑜珈學校,看能否安排於下週末開始上課。

我昨天去孟買市中心的相都已經上載到我的相簿,可以從右面的連結進入。

Saturday, April 14, 2007

言語地圖










感謝同事S,她是我公司另一個部門派去印度出差的同處,來到這兒已三個星期。

孟買,至少Powai這個地方,比我想像中難以應付。多得S友善的幫助,在我上班的第一日帶我到公司的附近逛逛,認識那兒有什麼可以食和買。晚上又到了她的住處食晚飯(她和我住在同一公司的兩個不同的service apartments),從她口中得知我住的這兒是包早晚兩餐的!那我在印度就基本上唔會餓死或食錯野!

S,努力讀書考試呀,唔識的話我會盡力幫你。

記得電影「巴別塔」一兩個月前剛在香港上演。巴別塔一詞來自聖經的故事,話說在遠古的時候,人類還用著同一種語言。他們建立了豐富的文明。為了標志他們的成就,他們決定建造一座可以直通天堂的高塔。這一舉動觸怒了上帝,衪利用神的力量,使人類分裂成使用不同語言的群族。從此他們因為不能溝通而產生很多衝突,而塔亦建造不成了。

在這個聖經故事和電影巴別塔內,溝通的問題成為了核心。而我這兩天的經歷,令我有同樣的感受。

最明顯的是語言不通。雖然英語是印度的法定語言之一,但亦不是所有人的英語都很好,而且他們的英語帶有很濃的印度口音,要理解並不容易。公司內的同事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知識份子,英語說得比較好,但他們的話我仍然只有太約七成明白,而這亦已經包括了憑上文下理推斷的部份!在公司以外,我能理解更只有不足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連出外乘車都變得有點困難。希望能快點習慣他們的印度英語,不然的話餘下六個月都唔會好過。

除了語言之外,另一個問題係缺少了一些輔助系統,例如路牌,地圖和警察。來了印度2日多,都好像未見過一個警察可以問路(或者有但我不察覺)。而長長的一整街就只有一頭一尾兩個路牌,要知道自己在那都不太容易。我想有些路更沒有名字。我在來這裏之前一直都想找孟買的地圖,但找到的通常都只是比例簡單或比例較大而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多大用處的,例如我一真都找不到我住的這座大廈Heritage的位置(地址只是說它在Hiranandina Garden, which is a very large area)。這使我昨晚花了超過一個小時在Google Map 的衛星圖處憑街道和大廈外型去尋找我的住處和公司的位置。總之,在孟買生活需要的是更多的聰明才智或更多的幫助,不然的話你會處處碰壁。

工作了兩天以後是我在孟買的第一個週未,明天打算出去走走,應該會發現更多新奇刺激事情,到時再和大家報告!

Friday, April 13, 2007

國際機場


到達孟買國際機場是昨夜(4月11日)下午八時的事,雖然經過差不多八小時的機程,但因為是在下午二時上機,下機時大概是香港十時多,精神還可以吧!

可能是之前朋友給了我太多負面的忠告,孟買國際機場雖然比香港機場差了十多條街,但卻比我想像中的好,感覺像是中國西部偏遠省份的一個內陸機場,機場內有冷氣,沒有很重的印度味,不算很光猛。一路上只出現過一兩個電子佈告板,勉強告訴你到那兒拿行李,除此之外便是不算多的指示牌(有的便只是一張打印出來的白紙告示牌。過海關完全沒有問題,只是排了十多分鐘便過關了。地方雖然小和簡陋,但還算乾淨。不知是否因為孟買近年經濟好轉,機場不敷應用而擴建,由下機一路走向海關和出口時,沿途都看到很多的工程在進行中。因為行李多,而且第一次到印度警戒心很重,心裏完全沒想過要拿起相機出來拍照,敬請原諒(可比較一下當年我到達倫敦希斯路機場不斷在拍照)。

一路走下來,在差不多到達出口時看到有外匯找換店,便換了二百美元,相當於8200的盧比。到達出口,幸運的是酒店的人已經在等著,立即便可以上車回酒店。

孟買貢獻了全印度10%的工人崗位,徵收所得稅的40%,徵收關稅的60%,中央徵收特許權稅的20%,印度對外貿易的40%,和400億印度盧比(90億美元)的 社團稅。許多印度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孟買南區,包括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印度政府造幣廠。許多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在這個區域設立分支機構。(來源自維基百科)。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城市,所用來接待所有國際來賓的第一站國際機場,為什麼其情況就只像中國西部一個省級內陸機場?從維基網得到的圖片(左上角的)又比我看到的好一點,不知是不是有兩個大堂。

我想表達的,是印度人對城市建設的忽視。從機場一路坐車過來,所看的都只是一些很陳舊和殘破的房子,街道基本上沒有行人路和交通燈,車和人在爭路(註:我到目前為止都未見過牛車),過馬路是一件要很留心的事。從飛機上看孟買,很多地方仍然只有很少的街燈。對比中國,雖然其過份注重硬件的發展為很多人所詬病,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近十年城市面貌的快速改善和發展大大地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和中國人對自己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卻實質地給引了更多外來的投資,加速了中國的發展。除卻了城市改造所帶來高地價的社會問題,它使人民的生活質素得以提升,起碼現在中國你不會太害怕食水有問題,電力會突然中斷或不敢使用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我想印度在此要多多向中國學習。

待我於週未有時間時再出街補拍幾張孟買街頭照給大家。

Monday, April 09, 2007

工作印度

很多朋友知道我兩日後會到印度孟買工作3/6個月(因為3個月後會review, 可能會被叫回來)後,都很驚奇地問我:印度?無事麻你?

這次工作起源於2個多月前的一封email。事緣近幾年印度經濟起飛,與俄羅斯,中國,巴西被合稱”金磚四國/BRIC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大家對2006年中國股票上升超過一部的事肯定已經知道得很清楚,而印度的孟買交易所30指數(Bombay Stock Exchange 30 Sensitive Index)亦由2005年6月最低點的4635點上升到2007年4月5日的12812點,不足兩年上升了2.8部。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投資湧入,而其中之一便是印度的保險市場。在找不到實質數字的支持下,我老闆說那兒正出現人才荒,大量跨國保險公司的人才流失(而我公司便是其中一間),在人才不足和來不及請新人的情況下,唯有要求於其他國家的分公司派人去暫時幫忙。我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出了決定。

對於印度,我是有很多不同的印象的。第一個印象是從余秋雨那本”千年一嘆”中看到的。對於印度,他是負面多於正面的:滿街的人沒事做,只是站著;地方非常污穢,沒什麼人去整理。雖然人口眾多,卻什麼方法去控制,現時人口已超過十億,成為僅次於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相信增長只會繼續下去。雖然經濟在IT業的帶動下近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城市面貌卻多年沒什麼改變。以全國最大城市孟買為例,2005年的大水便造成了多達7000人死亡,這是因為城市的排水系統沒有建好。而最令人不安的是,雖然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卻因為個人利益和政治鬥爭的關係,從來沒有好好的發展印度的硬件和社會禮制,做成了十分嚴重的貧富懸殊。

另一個印象是從文化出發的。在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我覺得她是充滿智慧和成熟的,不然的話又怎能發展出一套如此有智慧的哲學系統?(我不叫它做宗教,因為她最有價值的是它對做人做事的觀察和理解,而且它沒有什麼神的概念--佛不是神,是人)。雖然現在佛教已經在印度式微,而比印度教取代,但其文化遺產應該還有什麼保留下來的。另外印度是一個人種和宗教的大融爐--在印度可以找到差不多全世界所有的宗教,法定語言有22種(記得不法定的方言有一千至二千種)。這樣的背景造就了不斷的政治衝突(例如印巴分治和克什米爾主權爭議),但同樣因為這樣的一個背景成就了印度現在多采多姿的文化。

所以我今次到印度的目的除了是工作外,就是去全新去了解世界--畢竟向世界出發除了是去英美澳讀書,歐洲shopping,東南亞中國大陸日本吃喝玩樂外,還有一大遍地方值得我們花時間心機頭腦去了解和思考的。

孟買簡介

孟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孟買
印度门
概況
: 馬哈拉施特拉邦
地理坐標: 18° 57' 53" N 72° 49' 33"E
面積: 437.77 平方千米
人口: 12,883,645 (2006年)
人口密度: 29,430 人/km²
電話區號: 022
汽車牌號: MH-01—03
官方網站: www.mcgm.gov.in/
孟买位于印度的西海岸
孟買位於印度的西海岸

孟買馬拉地語मुंबईMumbaī/mumbəi/英語Mumbai;1995年以前的舊名為馬拉地語:बॉम्बे,英語:Bombay),印度城市,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買人口約為1300萬(2006年),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1]。包括鄰近郊區的孟買大都會區(MMR)人口約為2500萬。孟買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會區。由於年平均人口增長率達到2.2%,預計到2015年,孟買大都會區的人口排名將上升到世界第四位[2]

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面臨阿拉伯海。該市擁有一個天然深水良港,這個港口承擔印度超過一半的客運量,貨物吞吐量也相當大。[3]

孟買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擁有重要的金融機構,諸如印度儲備銀行(RBI)、孟買證券交易所(BSE)、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和許多印度公司的總部。該市是印度印地語影視業(稱為寶萊塢)的大本營。由於其廣闊的商業機會,和相對較高的生活水準,孟買吸引了來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該市成為各種社會群體和文化的大雜燴。孟買擁有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象島石窟等數項世界文化遺產,還是非常罕見的在市界以內擁有國家公園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城市。

目錄

[隐藏]

[編輯] 名稱

孟買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教女神孟巴(मुंब,雪山神女化身之一,漁民的保護神)的馬拉地語名稱[4]16世紀,當葡萄牙人到達這一地區,他們給這個地方起過很多名稱,最終固定為Bombaim,在今天的葡萄牙語中仍很常用。在17世紀大英帝國擁有該地後,地名被英語化,稱為Bombay,不過在馬拉地語和古吉拉特語中稱為MumbaiMambai,在印地語、烏爾都語和波斯語中稱為Bambai(बम्बई)。[5] 1995年,該市名稱被正式改為मुम्बई(Mumbai),但舊稱Bombay仍被該市一些居民和著名機構所廣泛使用。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孟買歷史

[編輯] 興起

孟买七岛
孟買七島

現在的孟買起初是由七個小島組成的一組群島,稱為孟買七島

在孟買北部發現的人造器物顯示這些島嶼自從石器時代已經有人居住。[6] 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來到這裡的古希臘人將這裡稱為「海薄達埃希亞」(Heptanesia),意即「七個島」。公元前3世紀,這些島嶼是孔雀王朝的一部分,由信奉佛教的皇帝阿育王統治。後來印度教的希爾哈拉王朝統治這些島嶼,直到1343年被穆斯林古吉拉特王國吞併。群島上一些最古老的建築物– 象島石窟和華爾克希瓦廟宇建築群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

[編輯] 殖民地時代

1890年代的孟买街头
1890年代的孟買街頭

1534年12月23日,葡萄牙人從古吉拉特蘇丹巴哈杜爾·沙手中得到這幾個島嶼。1661年6月23日,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這幾個島嶼作為嫁妝送給英國。1668年9月,這幾個島嶼又被轉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的租金為10英鎊。公司在島嶼的東岸建造了深水港,作為他們前來南亞次大陸的第一個停靠港口。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從1661年的10,000人,增長到1675年的60,000人;168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其總部從蘇拉特遷到孟買。該市最終成為孟買管轄區的總部。

1888年孟买地图
1888年孟買地圖

1817年起,該市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大型土木工程將這組群島合併成一大塊。這個工程稱為霍恩比填海工程,完成於1845年,導致城市面積猛增數倍,達到438 平方千米1853年,連接孟買和塔那的鐵路通車,這是印度第一條客運鐵路線。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年-1865年),孟買成為世界首要的棉花交易市場,帶來了該市經濟的繁榮。不久,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孟買的城市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成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7]

在其後三十多年中,該市成長為一個主要中心城市,刺激了該市基礎設施的改進和許多機構興修建築物。1906年,該市的人口膨脹到100萬,名列印度第二位,僅次於加爾各答。作為孟買管轄區的首府,它也是印度獨立運動的主要基地,聖雄甘地在1942年發起的退出印度運動是該地最突出的事件。

[編輯] 獨立以後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該市成為孟買邦首府。1950年,該市擴展到現有界限,合併了北面撒爾塞特島的一部分。

1955年,印度各邦開始按照語言進行重組,孟買邦的 馬拉地人和古吉拉特人要求把該邦劃分為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兩個語言邦,同時對於孟買市的歸屬產生了嚴重的爭議,其中一種意見是該市單獨成立一個自治的 城市邦。馬拉地人堅持孟買成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為此甚至引發了大規模的騷亂和流血衝突。雖然最終他們的抗議取得了成功,但其間曾發生過警察開火殺死 105人的慘劇。1960年5月1日,以孟買為首府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宣告成立。

从海上看到的孟买天际线
從海上看到的孟買天際線

1970年代末,孟買取代加爾各答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建築業繁榮興旺,大批移民流入。在1966年成立的濕婆神軍黨聲稱要捍衛「土地之子」(馬哈拉施特拉邦本地人)的權利。1992年,該市在大規模宗派暴力之後,長期的社會結構被撕裂,引起生命財產的廣泛損失。數月之後,3月12日孟買黑社會在幾個城市地標製造了1993年孟買連環爆炸案,大約300人喪生。1995年11月22日,由濕婆神軍黨執政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為要貫徹其更改殖民制度遺留的歷史名稱的政策,將該市名稱由Bombay更名為Mumbai

2006年,在孟買發生了2006年7月11日孟買火車連環爆炸案,數枚炸彈幾乎同時在孟買郊區鐵路爆炸,造成超過200人喪生。[8]

[編輯] 地理

主條目:孟買地理
孟买卫星图像,撒尔塞特岛清晰可见
孟買衛星圖像,撒爾塞特島清晰可見

孟買的面積為437.77平方千米,位於印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瀕臨阿拉伯海。孟買大部分地方的平均海拔為10到15,其中以孟買的北部地形起伏較大,該市的最高點高450米。[9][10]

孟買的飲用水源由5個湖泊供應,其中有3個湖泊位於都會區界限以內,這3個湖泊中又有2個位於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內。孟買市內還有3條小型河流,都發源於國家公園。該市的海岸線非常曲折,呈鋸齒狀,因此擁有眾多的港灣。在撒爾塞特島的東海岸,被大片的紅樹林沼澤所覆蓋,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西海岸有2個海灘,稱為珠湖海灘焦伯蒂海灘

由於靠近海洋,覆蓋市區的土壤以沙土為主。在郊區,覆蓋的土壤則主要是衝擊土,相當肥沃。該地區的地下岩石由黑色德干玄武岩組成,其酸度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的地質時代。孟買位於地震活躍帶[11] 。該地區被歸類為三類地區,意味著未來也許會爆發一場震級為芮氏6.5級的地震。

孟買在印度被歸類為大都會,在大孟買自治市的管理之下,下設兩個獨立的區——市區和郊區,分別作為馬哈拉施特拉邦2個單獨的區。通常,孟買的市區又稱為島城[12]

[編輯] 氣候

主條目:孟買氣候
孟买气候
孟買氣候

由於地處熱帶,瀕臨阿拉伯海,該市的氣候大體上可分為兩個主要季節 — 濕季和乾季。濕季介於三月和十月之間,特點是濕度很高,氣溫超過30 °C。在六月和九月之間,季風給這座城市帶來豐沛的降雨,占該市年降雨量2,200 mm的一多半。該市最大年降雨量為3,452 毫米(1954年)。[13] 單日最高降雨量為944 毫米(2005年7月26日)。[14]

乾季介於十一月和二月之間,特點是濕度中等,氣溫溫暖或涼爽。在一月到二月期間,涼爽的北風使得該市略帶寒意。通常每年的溫度介於11 °C 到38 °C之間。有記錄的最高氣溫是43.3 °C,最低氣溫是7.4 °C(1962年1月22日)。[15]

[編輯] 經濟

主條目:孟買經濟
孟买证券交易所反映出投资者对印度经济的信心
孟買證券交易所反映出投資者對印度經濟的信心

孟買貢獻了全印度10%的工人崗位,徵收所得稅的40%,徵收關稅的60%,中央徵收特許權稅的20%,印度對外貿易的40%,和400億印度盧比(90億美元)的 社團稅[16] 許多印度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孟買南區,包括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印度政府造幣廠。許多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在這個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直到1980年代,孟買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靠紡織廠和海港,但當地經濟已經變得多樣化,包括工程、鑽石拋光、衛生保健信息技術。孟買作為邦首府的身份意味著邦和聯邦政府的僱員在該市的勞動力中占很大比重。孟買還擁有大批不熟練和半熟練的勞動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充當叫賣小販、計程車司機、技工或其他藍領職業謀生。港口和航運業直接或間接地雇佣了大批居民。

娛樂業是孟買另一個主要的雇主。印度大部分重要電視和衛星網路以及主要出版社都將總部設在孟買。印地語電影業的中心寶萊塢,連同它的最大的攝影棚也都位於孟買。 馬拉地語影視業的基地也位於孟買。

孟買作為印度的商業首都,它和印度其餘地方一起見證了1991年經濟自由化以來的金融和IT、出口、服務業的繁榮。孟買的中產階級在這次繁榮中受益,並推動了隨之而來的消費繁榮。

[編輯] 行政

大都会区由市区和郊区组成
大都會區由市區和郊區組成
城市官員
市長 舒布哈·羅爾 2007年3月10日
市政官 約翰尼·約瑟夫 2004年2月29日
安全長官 德漢南傑·加德哈夫 2007年3月7日
司法長官 維傑帕特·辛漢尼亞 2005年, 12月19日
縣稅收長 馬赫施·帕塔克 -

該市由大孟買市政機關(BMC)進行管理,執行權屬於市政官,由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任命。市政機關包括24個行政區的227名由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17] 5名由推薦產生的議員,和一名榮譽性的市長。市政機關管理大都會區與市民需求相關的多項事務。一名副市政官監督各個行政區。幾乎所有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政黨都參與該市的選舉。

大都會區包括馬哈拉施特拉邦的2個縣(孟買市區和孟買郊區),每個縣設一名縣稅收長,管理聯邦政府的財產與稅收,並負責監督在該市舉行的選舉。

孟買警察局由一名安全長官指揮,分為7個警區和17個交警區,每個警區由一名副安全長官領導。交通警察歸屬於孟買警察局,實行半自治的管理。

孟買是孟買高級法院的所在地,這個法院的管理許可權達到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邦達曼和第烏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聯邦屬地

該市在印度國會有6個席位,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有34個席位。

[編輯] 交通

主條目:孟買公共運輸孟買郊區鐵路
孟买机场
孟買機場

由於缺少汽車停車位、交通阻塞以及道路條件總體不佳(特別是在雨季),大部分孟買居民上下班依靠公共運輸。該市是2個鐵路公司的總部 –中央鐵路公司,總部位於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 (前維多利亞終點站,印度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和西部鐵路公司,總部靠近教堂門。該市交通的脊柱,孟買郊區鐵路最初興建於1853年3月,是英國人在印度興建的第一條鐵路,也是全亞洲最古老的一條鐵路。這個鐵路系統由3個南北向貫穿全市的單獨的網路組成,按照人口的地理分佈與商業區的位置修建,構成孟買大運量運輸的主要模式。孟買郊區鐵路以其利用程度與乘客密度特別之高而著稱。西部鐵路公司在城市西部運營,而中央鐵路公司覆蓋大都會區中部和東北部。線路都延伸到了遠郊地區,總長度約為125千米。海港線中央鐵路公司的一條郊區線路,長達54千米,沿著該市的東南部,靠近船塢,並延伸到新孟買。孟買通過印度鐵路印度大部分地區有便捷的聯繫。

公車由市立的孟買供電交通公司(BEST)運營,幾乎覆蓋整個大都會區,以及新孟買和塔那的一部分。公車用於中短途交通,而火車對長距離運輸更為經濟。BEST 車隊由單層公車、雙層公車和空調車組成。

黑色和黃色出租汽車可以搭載4名帶行李的乘客,覆蓋大部分都會區。自動人力車只允許在郊區行駛,是那裡主要的交通形式。這些三個輪子的車輛能夠容納3名乘客。

孟買的賈特拉帕蒂·希瓦吉國際機場是印度最繁忙的機場,運營貨運和國際航班,而聖塔克魯茲機場運營國內航班。附近的珠湖機場是印度第一個機場,現在充當飛行俱樂部直升飛機場

由於其獨特的地形,孟買擁有世界最好的天然港口之一,承擔該國50%的客運,以及貨運中的很大份額。這裡也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18]輪渡碼頭可以搭載便宜的輪渡前往該地區的島嶼和海灘。

[編輯] 公用事業

該市飲用水由政府負責供應,大部分來自圖爾西湖和維哈爾湖,以及更北面的幾個湖泊。在班杜普有亞洲最大的水過濾廠。政府還負責全市的道路保養和垃圾收集。幾乎所有孟買每天的垃圾(7,800 公噸[19] 都運往西北部的果賴、東北部的穆隆德,和東部的德奧納的垃圾場。污水處理在沃里和班德拉進行。

市區的電力由公營的孟買供電交通公司(BEST)負責供應,在郊區則由瑞恩萊斯塔塔集團和馬哈拉施特拉邦供電有限公司負責。該市大部分電力來源於水電核能。最大的電話服務商是邦立的馬漢那加電話有限公司(MTNL),在2000年以前壟斷經營固定電話和手機服務。手機覆蓋範圍廣泛,主要服務商是奧蘭治公司、機場酒店公司、BPL集團、瑞恩萊斯電信公司和塔塔電信GSMCDMA服務在該市都可使用。寬頻網在該市正在增長,MTNL公司和塔塔集團是主要服務商。

[編輯] 人口統計

孟买一个著名清真寺
孟買一個著名清真寺

孟買有1800萬人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29,000人。男女比例為1000:811 – 高於全國平均水準,這是由於許多男性離開鄉村,來此尋找工作。該市的全民識字率超過86%,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

孟買的宗教信仰包括印度教(占人口的68%)、伊斯蘭教(占人口的17%)、基督教佛教(分別占4%)。其餘的人則屬於祆教耆那教錫克教猶太教無神論[21]

根據1991年的人口統計,孟買的民族有馬拉地人(42%)、古吉拉特人(18%)、北印度人(21%)、泰米爾人(3%)、信德人(3%)等。

按照其城市規模,孟買的犯罪率屬於中等。2004年報導孟買發生27,577起刑事案件,比2001年的30,991起下降了11%。該市的主要監獄亞瑟路監獄[22]

孟買和其他印度大都市一樣,有許多通曉數種語言的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官方語言馬拉地語使用廣泛,在街頭還流行一種印地語的一種口語形式——孟買腔(Bambaiya),這是 一種印地語與馬拉地語、英語和一些人們發明的口語辭彙的混合。英語使用廣泛,是該市白領工作者使用的主要語言。大部分的印度語言在孟買的人口中都被不同程度地使用;其中使用最廣的是古吉拉特語埃納德語泰米爾語

像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大城市一樣。孟買遭遇同樣嚴重的城市化問題 — 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公共健康、職業和教育水準欠佳。由於孟買的發展空間嚴重不足,許多市民的住所極為狹小,而象樣的住宅通常又遠離工作場所,因此有大批人群需要依賴擁擠的長距離客運,這又造成嚴重的道路擁堵。根據《商業周刊》,孟買大約43%的人口住在棚戶區和貧民窟。儘管賣淫在印度屬於非法,孟買還是擁有數量龐大的性工作者,其人數估計超過100,000。[23] 在女性性工作者中愛滋病病毒高度流行(自1993年以來一向高於50%[24][25]),導致愛滋病在該區域和全國的廣泛傳播。

入夜的孟买海滨大道
入夜的孟買海濱大道
年份 人口
1661 10.000
1675 60.000
1764 100.000
1780 114.000
1806 200.000
1814 240.000
1830 229.000
1845 500.000
1864 816.562
1872 644.605
1881 773.196
1891 821.764
年份 人口
1901 812.912
1911 1.018.388
1921 1.244.934
1931 1.268.936
1941 1.686.127
1951 2.966.902
1961 4.152.056
1971 5.970.575
1981 8.227.382
1991 9.925.891
2001 11.914.398
2006 12.883.645

[編輯] 人民與文化

主條目:孟買文化
宝莱坞女明星希尔帕·谢蒂
寶萊塢女明星希爾帕·謝蒂

孟買的許多居民選擇靠近火車總站居住,以方便前往工作場所,因為每天在路上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許多人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時間從事社會活動。孟買居民用高音喇叭慶祝印度和西方節日。

大都會區有它自己的當地路邊快餐口味,包括瓦達帕夫(蓬鬆麵包劈開一半,填入鍋貼)、潘尼普里(油炸crêpe 和羅望子和扁豆調味料)、帕夫布哈吉(蓬鬆麵包加上油炸蔬菜)和布赫普里(爆米花混合物),而且印度南部菜和中國菜都非常普遍。世界性的居民在烹飪、音樂、電影和文學方面有各自獨特的口味,既有印度的也有國際的。2004年,孟買的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象島石窟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孟買是印度電影的誕生地(1896年7月7日在此拍攝印度第一部電影)[26] ,最初是無聲電影,後來在20世紀初加上了馬拉地語對話--印度最古老的電影配音。孟買還以大量的電影院自豪,包括亞洲最大的IMAX圓頂劇院,在這裡唱主角的是寶萊塢馬拉地語好萊塢電影。許多電影節會熱鬧整整一年。除了迎合影迷,該市擁有繁榮興旺的戲劇傳統(包括當地語言戲劇和英語戲劇)。當代藝術在政府投資的美術館和私人商業美術館中都得到很好的表現。政府投資的美術館包括賈汗季美術館現代藝術國家美術館孟買亞洲文會建於1833年,是該市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該市還擁有印度大部分的高層建築。最著名的博物館是威爾斯親王博物館甘地博物館。 孟買是印度性工作者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27] 儘管賣淫非法,孟買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紅燈區之一——卡馬提普拉。

孟買的友好城市有:

英國倫敦[28]
美國洛杉磯[29]
巴基斯坦喀拉蚩[30]
德國斯圖加特[31]
日本橫濱[32]

[編輯] 媒體

孟買擁有眾多的報社、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比較受歡迎的孟買本地出版的英語報紙有《印度時報》和《印度快報》等。馬拉地語報紙有《洛沙塔》(Loksatta)、《薩卡爾》(Sakaal)和《馬哈拉施特拉時報》。除此以外,還有用其他印度語言出版的報紙。孟買還擁有印度最古老的報紙——《孟買新聞》,1822年起用古吉拉特語和英語出版。1832年,第一份馬拉地語報紙也誕生在孟買。[33]

國家電視廣播公司福祿門電視臺提 供2個免費的地面頻道(terrestrial channels),而3個主要有線電視網服務大部分家庭,其中較受歡迎的頻道包括Zee Marathi、DD Sahyadri、Zee TV、Star plus(星空)這四個頻道和一些新聞頻道。通過有線電視,孟買家庭能接收超過100個電視頻道,其中大多數製作為迎合該市通曉數種語言的大眾。大都會區 還有許多跨國媒體公司的中心。

孟買有9個廣播電臺,6個用FM波段廣播,3個電臺用AM波段廣播。

[編輯] 教育

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主楼
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主樓

孟買的學校中既有「市立學校」(市政機關開辦),又有私立學校(由信托機構或私人開辦,通常也接受政府資助)。許多居民選擇將子女送入私立學校就讀,因為它們基礎比較紮實,並且使用英語作為教育媒介。所有的私立學校都附屬於馬哈拉施特拉邦中學證書部(SSC)、或者全印印度中等教育證書(ICSE)和中央中等教育委員會(CBSE)。對屬於ICSE和CBSE 系統,以及天主教修道院或耶穌會所開辦的學校,需求都特別之大。政府開辦的公立學校缺乏許多設備,但這是窮人的唯一選擇,因為他們付不起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

10+2+3學制下,孟買的學生需要先接受為時10年的中小學教育,然後進入2年制的專科學校,在那裡他們從三大領域中選擇一個:文科商業理科。隨後或者在某一領域內學習綜合課程,或者學習一門專業課程,如法學工程學醫學等。該市的大多數學院都附屬於孟買大學,因而就畢業的學生而言,該大學是世界最大的大學之一。在孟買還有印度最主要的工學院之一——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和SNDT 女子大學。

孟買擁有印度2個重要的研究機構 – 塔塔基礎研究協會(TIFR)和布哈布哈原子研究中心(BARC)。

[編輯] 體育

孟买的一个板球场
孟買的一個板球場

和印度其他地方一樣,板球也是孟買最為流行的一項運動[34]。板球比賽通常在遍佈全市的操場上進行。後院板球是板球的一種改良形式,可以在該市狹窄的小巷中進行,特別常見於星期日。孟買還誕生了幾名國際著名的板球選手,屬於印度板球管理委員會(BCCI)。該市對國際板球賽事極為關注,每當印度板球隊參加重要比賽的數日內,該市幾乎陷入了停頓狀態。該市共有2個國際板球體育場:萬克和德體育場和布賴伯恩體育場。當地的孟買板球隊是該國頂級國內板球巡迴賽中最強的競爭者之一。

總體說來,足球在孟買受歡迎的程度雖然比不上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果阿,但是在漫長的雨季,由於無法進行其他的戶外運動,足球在孟買也是一項頗受歡迎的運動。在孟買,世界盃足球賽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印度的國球曲棍球,近年來則急劇衰落,在普及方面輸給了板球,儘管有許多孟買球員在國家隊效力。

其他運動主要在在眾多的俱樂部和競技場進行,包括草地網球、壁球撞球羽毛球桌球高爾夫球。孟買還進行橄欖球比賽,是印度極少進行此項運動的城市之一。每年二月,孟買在馬哈拉希米賽馬場舉辦的賽馬會,都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屆時會有不少衣著時尚的上流人士參與。其他運動如排球籃球則主要流行於大中學校。

2004年起,由渣打銀行發起舉行每年一次的孟買馬拉松長跑活動,旨在在印度推進大眾體育。